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59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1 / 4)

第59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嗯咳。”

朱元璋愣了几秒,随后转移话题道:“怎么忽然过来了。”

说着他又摸向皮皮的脑袋,脸上露出笑意。

“过来汇报工作啊。”

朱云峰笑道:“老祖宗投了钱,那就是天使投资人,咱得向您汇报一下进度嘛。”

“嗯。”

朱元璋点点头道:“说说吧。”

“现在公司已经组建起来了,正在招人,镇里的资料也看了,可以租地了。”

朱云峰说道:“我们镇目前闲置的土地很多,镇里的意思是租一万亩都够,但资金压力太大,我想先租五千亩。”

“我算过了,五千亩地,产粮最少有1600万斤,以每亩地需要20斤种子来算,够给大明八十万亩地。”

“届时我会多搞点种子、化肥和农药,大明这边也可以同步种植个几千亩,那样的话总产粮应该能达到3000万斤,能种一百五十万亩地了。”

“这样一来,明年下半年大明种一百五十万亩水稻,产出的第三代种子到后年上半年,基本就能够推广到全国。”

“当然。”

他顿了顿又道:“这只是估算,实际情况可能没理想得那么好,因为所有粮食不可能全部适合当种子,需要选种和优化。但应该也差不多,在产粮上大明缺少农药,也只能用土制化肥,预计产量上可能要比现代少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季度产粮约500斤,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比大明每亩400一年的产量高很多,翻了快两倍了。”

大明开国初期,南方是人口和经济中心,所以朱云峰才先以水稻为主,小麦的话目前北方人口太少,不适宜推广。

现代常规水稻亩产基本在600800斤左右徘徊,800斤以上的是试验田。

但那是化肥农药加上高产种子的情况下。

目前只有高产种子加土制化肥,以农药和工业化肥能增产30%来算,他们的产量至少得少三分之一。

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科学种植。

当今粮食生产可不是化肥农药种子那么简单,这些加一起最多增产50%。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种植的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等等。

比如选种与整地、播种与育秧、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都是科学种植的重要环节。

古代老一辈农民虽然也有丰富的经验,但相比于现代化科学管理还是远远不如。

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也非常重要。

不过这一点朱云峰也做了考量。

整个布局就是,他会在明年上半年安排五千亩的种植。

然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培育。

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拍摄,拍摄的视频会立即送去大明,到时候给这边整上一块幕布,搞个放映机,召集大量农民来观看学习。

同时大明也同步开展试验种植。

他们这边搞五千亩,大明那边也搞个几千亩。

他们这边怎么科学培养,大明那边翌日拿了视频资料,种地人员就观看学习,跟着一起做。

这样也能把技术传播过来。

因而到时候只要相关技术能够学到位,增产还是没什么问题。

跟大明那边一年平均亩产400斤比起来,即便是一年亩产500斤也是个巨大的农业革命了,何况顺利的话,至少一年亩产800斤以上。

年产800斤在现代能亏得苦茶子都没,但在古代就是一户农业家庭收入翻倍,整个封建社会的物资将迅速充沛。

这样的变化对于古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常规水稻最多也就六七代还能保持高产,到六七代之后,就会退化。

所以在留种问题上,大明最多保持两三年就得重新换种子。

不过这也不算困难。

他们在现代也会一直保持着种植,种子可以不断往大明送,大明那边把前代种子的后代送过来替换,如此能保证种子常留常新。

只要第一批水稻种子送过去,二代水稻成熟,用来弥补第一代种子的缺口,那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当然。

到时候还得想办法建立自动化传送带,让老朱派人来。不然光靠朱云峰、朱棣和季赫三个人来回搬可能得累死。

“嗯。”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目标朝着他们的预想的方向前进就行。

朱云峰又继续道:“先种五千亩,然后养殖各类家畜,肉就不送到大明来了,但可以把优质的种猪、种养、鸡鸭、种牛送过来培育。”

“为什么肉不能送来?”

朱标好奇问道。

“要是肉过来,就不能补缺口了,会被查的。”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种出来的粮食,有免税政策和自产自销原则,只要不放在市场上去卖,没有人管。但我养出来的那么多肉不见了,怎么可能会不被察觉?牲畜疫病检测部门、税务部门都会调查,到时候肯定会被发现,想在现代瞒点东西很难的,你们以为我容易啊。”

“好吧。”

朱标就也没说什么了。

“就是目前资金基本上也就只能维持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就跟不上了。”

朱云峰又道:“不过老祖宗放心,我这次不是来要钱的,等我第二季度把东西送来大明到时候再给我下一步的资金就行,这样明年大明在粮食上就能走上正轨,到后年就可以进行工业积累了。”

“我到时候在这边开设工业部门,搞些加工厂之类,大量收购银,以纪念币的形式铸造银币,送到大明流入市场上。”

“配合丰富的粮食产能,大明的经济也能够迅速活络起来。”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些银币都是归大明皇室,完全可以以我之前说的以工代赈的形式将财富分配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