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68章 明初南京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 明初南京城(1 / 3)

第68章 明初南京城

大明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大明皇帝朱元璋身体抱恙,于是让太子监国的第一天。

其实以前太子也监国,但名义上是监国,实际上只是观政。

没有政务处理权,只有旁边观察权。

除了偶尔朱元璋会离开南京,去别的地方视察的时候,才会有那么短暂的一段时间真正掌握权力。

但也仅限于此了,他没有实际人事调动以及对大事的决断权,自然也就名不副实。

可今天却不同往日。

朱元璋彻底把权力下放给他,石碑也移动了,老朱回不来,他现在就是大明皇帝!

送老朱他们去现代之后,朱标就和朱云峰回到了乾清宫里。

按照平日老爸的习惯,朱标可以吃个早餐,再批阅点奏折,然后召集朝臣在乾清宫开内朝议事。

不过坐在龙椅上吃早餐不方便和朱云峰交流,他就改在了西暖阁,叫上朱棣,三人对坐在西暖阁炕上,围着小桌子边吃边聊。

早餐并不丰盛,至少比朱云峰自己做的差很多,就是一点白粥,加的白都是朱云峰从现代给尚膳监送的,然后就是一碟青菜拌豆腐小菜。

朱标喝了一口粥,问朱云峰说道:“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我打算出宫调查一下。”

朱云峰说道。

“出宫吗?”

朱标皱眉道:“会不会不安全?”

“让毛骧保护我呗。”

“可是.”

“没事的。”

朱云峰摆摆手道:“现在认识我的人不多,正好让我低调行事。”

他也刚好出宫在大明南京城逛逛,看看南京城风景。

旁边朱棣连忙说道:“那我呢?”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道:“你都认识,肯定不能跟我去,我一个人带点侍卫乔装打扮一下就行。”

“嗯,那你注意安全。”

朱标也就没有阻拦了,虽然朱云峰是他拉过来帮忙的,但显然朱云峰有自己的想法。

朱云峰就又说道:“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我看父亲是等涂节告发之后才以雷霆手段动手,我打算以涂节为突破口。”

朱标思索道:“涂节胆小怕事,我若提前派人把他拿下,只治胡惟庸一个结党营私的罪名,或许能顺藤摸瓜,把他的党羽一网打尽。”

“哦?”

朱云峰想了想,觉得朱标的计划还算靠谱。

因为老朱就是这么做的。

但老朱直接给胡惟庸定了个谋反,顺理成章把事态扩大化,造成杀的人越来越多。

而朱标则是定个结党营私,这样事态就不会扩大,影响力也能缩小。

唯一的问题是以结党营私处置那么多淮南籍官员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大量淮南籍将领人人自危。

要知道明初开国将领当中淮西勋贵集团可占据大半,甚至中高层将领也多是淮西人。

你要说谋反的话,他们想着反正我不谋反,大抵不会有异心。

可你清剿淮西官吏,他们心里恐怕就难说了。

“你这想法有点欠缺考虑。”

朱云峰就把他的意见说了一下,随后又道:“结党营私这个罪名前提是处理小部分团体,如果朝中大部分都是这个团体,那就很危险。老祖宗一定要坚持用谋反的罪名,就在于牵扯大,而且明面上看不针对固定群体,防止那些人想多。”

“这”

朱标一时愣住,仔细想想,朱云峰说得确实有道理,便迟疑道:“可若是其它罪名,却是难以波及到那么多人。”

“谁说的。”

朱云峰笑了笑,指了指太阳穴道:“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合理合法地搞掉敌人,选对方法很重要。”

“那你打算用什么罪名?贪腐吗?”

朱标问。

“你别纠结于罪名,重点不是罪名,是达成老祖宗的要求,还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朱云峰说道:“而你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调查,知己知彼才百战不殆,你现在做的一切贸然举动,都会变得很鲁莽。”

“唔那行,云峰,我相信你,你说接下来该让我怎么办?”

朱标问。

他自己的计划行不通的话,那就只能靠朱云峰了。

朱云峰想了想说道:“你能调动军队吧。”

“嗯。”

朱标奇怪地看向他道:“怎么?”

“你确定能控制全城军队?”

“确定。”

朱标十分肯定。

老朱马上得天下,对军权自然有极大的掌握力。

除了被派去对外征战的军队以外,南京城里的军队全都被控制在手里。

很多人都说宋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但实际上明代也有类似的毛病,老朱设五军都督府,把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

调兵权握在自己手里,统兵权名义上在五军都督府,但实际上将领兵不直接掌兵,只有对外出征时才统兵。

包括目前汤和在山东练兵,练好的兵汤和也没有统兵权力。别人私自调兵,一是调不动,二是即便调动了,也只能靠个人威望调小部分。

而且大部分兵马都被固定在各地卫所,跟大宋安置在各地的驻扎驻守营、就粮营差不多,士兵都由中下级卫所军官控制。

所以明代也一样属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只是明初勋贵们很能打,就算是统领非自己训练的兵也一样能打胜仗,掩盖了这一点。

可等到土木堡的时候,这种弊端就出现了,明军虽人多势众,但指挥却极为混乱,将领不能很好地统领士兵,顷刻间造成兵败如山倒。

正因如此,后来的大明边关将领就不再信任朝廷派的士兵,而是自己豢养私兵,如戚继光、李成梁、吴三桂都是佼佼者。

也正是这样的制度,令大明的军队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现在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