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当中死了很多人。
这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朱元璋消化理解了民族主义之后,开口询问。
“这得从教育、法制、经济上入手。当然,也不是没有捷径。”
朱云峰想了想,然后又道:“最快的方式其实是塑造意识形态,我们国父孙先生提出的三民纲领就是影响极大的意识形态塑造。”
“意识形态?”
朱元璋又不理解了。
朱云峰给他稍微解释了一下,然后说道:“其实老祖宗您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就是个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塑造方式。”
“您其实可以从这一点上着手,在教育上把五胡乱华、南北朝、金人南下、蒙元时期汉人遭受的屈辱作为必学课。”
“然后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把卫青、霍去病、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迹广为传播。”
“不许北人南人称呼,统一称呼为汉人。再把蒙元故意分裂南北的阴谋公之于众,树立蒙元这个汉民族敌人,让南北汉人团结一心共同抵制。”
“最后辅佐其它手段,尽量平衡地区上差距,公平教育资源,法制治理,经济发展,应该就能极大抹平南北敌视、轻蔑的现状。”
“好!”
朱元璋听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道:“我果然没有选错,让你来内朝是我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嗯?’
朱云峰一头问号。
你确定?
以后搞砸了可别怪我。
“咳咳。”
朱元璋咳嗽两声,又继续道:“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吧,下午我会继续召内朝与大家议事,届时你在会中提出来便可。”
“啊?这就执行了?”
朱云峰挠挠头道:“您这也太草率了吧,具体政策还是得具体研究,况且教育的事您搞得定?”
朱元璋一滞,他现在还在各地府想方设法开府学呢,虽然送来了大批小学教材,但目前朝廷没钱建立公办学校,也没有师资力量。
所以想平衡教育资源,宣传爱国主义和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根本办不到。
他没好气道:“可以先把能办的办了,暂时不能办的以后再慢慢来就是了。”
真稀奇。
居然能从老朱嘴里说出慢慢来这句话。
朱云峰啧啧称奇。
要知道老朱向来都急功近利,一个郭桓案为了倒追两千四百万亏空的赃款,可是弄死了数万全国官吏,把全国一半中产富户逼破产。现在居然能慢慢来了,令人意想不到。
对了。
想到了郭桓案,朱云峰就说道:“话说回来老祖宗,郭桓你打算怎么处理?”
“郭桓吗?”
朱元璋眯起眼睛,却是神色略显不自然地说道:“自然是要防范于未然,届时我会派人去查他。”
“哦?”
朱云峰摸了摸下巴,上下打量着坐在书桌后的老朱。
老朱脸皮厚,虽神色初时略显不自然,但又很快遮掩过去,平静地与他对视。
想了想,小朱最终还是没有戳破。
明初四大案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老朱查资料的时候不可能没在网上研究。
估计他也看了很多教授的研究论文,现在不好吱声。
原因也很简单。
郭桓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经济问题。
但根据历史学界研究,他大概率是老朱用来弥补国库亏空的戴罪羔羊。
史书对郭桓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洪武五年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山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干就是十二年。
直到洪武十七年,也就是现在的四年后,忽然被火速提拔为户部侍郎。
又过一段时间,老朱把时任户部尚书栗恕贬为福建左参政,让郭桓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代理户部尚书。
几个月后,郭桓案爆发,牵扯到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官员以及大明一半的中产以上富户。
说句实话,有点匪夷所思。
明初六部依附于中书省,权力极小。
可胡惟庸案后,中书省倒台,六部的权力就非常大了。
然而权力再大,一个户部侍郎,从上任到案件爆发,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贪了2400万石粮食?
不提当时都察院、户部负责纠察的给事中、锦衣卫等监管机构有多眼瞎,能在眼皮子底下让一个户部侍郎贪走那么多钱。
单说他要贪,每个月得贪300万石。
还有50万石去哪了?
除此之外,此案牵扯到大明官吏数万人,有说三万的,有说五万的,还有说八万的,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数万。
但即便只按三万计算,郭桓到任八个月的时间,要张罗出一张三万官吏跟他一起贪腐的网络,每天跟全国各地三万多同党贪官联络,光写信都得写到手抽筋。
所以郭桓案跟说胡惟庸造反一样很抽象。
老朱基本上属于装都不装了,随便捏个罪名,找个替罪羊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前进。
胡惟庸案要集权,于是污蔑胡惟庸造反。
郭桓案是因为明初的时候,老朱要安稳民心,于是对除江南地区以外的其它地方制定了比较低的征税制度,每年国库税额定在了2950万石。
如果正常年月还好,朝廷开销勉强够用。
可一旦打仗,就这点收入怎么支持得下去?
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征额经常不齐。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郭桓开刀。
说到底,大明的大部分政治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嘉靖时期严党与清流斗争是这样,天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还是这样。
国库亏空需要弥补。
杀个郭桓,污蔑他贪了2400万。
然后让下面的人追赃,实际上就是想弥补这2400万的亏空。
但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