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但对于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自耕农来说,那就是天大的喜讯。
毕竟大地主需要的是土地兼并,而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是没有资本大量进行兼并的,粮食产出越多对他们越有利,因此亲眼看到这盛况,没有人不会欣喜。
至于大地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会不会搞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搞事老老实实听话最好,要是搞事的话。
朱标眼眸闪烁过一缕寒芒。
他爹可是朱元璋!
当下,朱标下令,将这些水稻尽数收割。
由皇庄农户重新进行筛选优质稻种,然后用麻袋装车,押赴苏州、常州、湖州等地,准备今年下半年种植。
下午朱标回到了乾清宫。
朱元璋正在书房办公,他现在批阅奏折,都是用水性笔,比毛笔方便很多,批阅速度也快。
听到脚步声,朱元璋抬起头,平静中压抑了一抹激动道:“收割了?”
“收割了。”
“一亩多少?”
“九石,比云峰那边还多一石左右。”
朱标笑逐颜开道:“父亲,我大明的田,能亩产九石了。”
朱元璋的笔尖一抖,差点刺在奏折上。
好在水性笔不会滴墨,不然肯定要坏了这本奏折。
“嗯,我知道了。”
朱元璋脸上依旧保持着云淡风轻道:“意料之中的事情,那些乡民看了怎么说?”
“一个个都很高兴,下半年都愿意在苏湖地区种植。”“嗯,这件事是重中之重,关乎到我大明将来的立国之本,你要放在心上。正好发布诏书,传告天下,告诉大家这个喜讯,内容由你来写吧。”
“是。”
朱标从书架上找来御折,写上诏书,随后按了玉玺,说道:“父亲,诏书写好了,我马上去发往通政司。”
大明的通政司负责收发文书,以前都是通政司把文书送到中书省,中书省批阅后再交由皇帝,皇帝看了觉得没问题,再发至通政司来实施。
如今没有了中书省,直接做决定的人就是皇帝了,基本上盖上了玉玺,诏书就可以发送出去。
而现在的大明朝,也就只有两个人可以代替朱元璋发诏书。
一个是马皇后,一个是朱标。
只是马皇后轻易不会动用这个权力,甚至基本不会动用,要想达成她要做的事,只会以劝诫的方式让朱元璋帮忙。
朱标以前则是没有这个权力,现在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老朱对大朱的认可。
“嗯,去吧。”
朱元璋点点头。
朱标就往通政司去了。
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呀,做出了成绩。
心里想着,他又看向书桌上朱标给他的那个笔记本。
里面的内容就是朱标新政的内容。
说句实话,朱元璋看完之后,并没有多大反感。
因为这个新政没有推翻他的所有政策,只是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补充,以防止出现纰漏。
即便以后要取消里面某些政策,那也是很多年后的事情。
当然。
除了朝廷不供给藩王这一条让朱元璋颇有微词以外。
毕竟儿子们都是他的心头肉。
他这个做大哥的,怎么能如此薄待弟弟们?
不过考虑到朱云峰说过,朝廷供应藩王的后遗症太大,让国库支出无度,最终也就只能妥协。
反正国库支出是一回事,他私人赏赐又是另外一回事。
朝廷不供应,他自己供应就是了。
因而对于朱标的努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他的能力也是愈发地认可。
或许,也确实要给他治理天下的权力了。
老朱心想着。
下午时分,通政司接到了诏书,随即迅速传遍天下。
当然。
所谓的天下其实就是发到各布政司衙门,由布政司衙门再通传至各府、县,在府城、县城以及各交通要道张贴榜文。
明初时期识字率不高,加之南方地区宗族力量强大,想让皇权下乡难度还是太大了点。
但老朱通过黄册、鱼鳞册以及在乡间任命里长、甲首等制度,对于控制乡村、监视地方还是很有帮助。
一旦有外乡人经过,就会被这些里长、甲首监视。
如果没有路引就完蛋了,会被抓起来。
只是这样做造成了村子封闭,里长、甲首以及地方士绅权力很大。
也算是加深了地方的排外性。
很快。
数日后,江浙地区各府、县迅速张贴榜文。
湖州府,归安县,作为湖州府城之一,归安县与乌程县被运河分割。
府城东西南北,河流众多,城内城外,俱是河流与湖泊。
但也正是得益于水系发达,加上城外平原无数,造就了湖州沃野千里,也诞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
此刻城中府衙告示牌,以及各交通要道,衙役们纷纷贴上了榜文。
爱看热闹的民众迅速围了上来。
江南地区读书风气甚重,识字率高,立即就有人念道:“朝廷新制稻米优种,制育田肥料,亩产9石,昭告天下。不日将稻种运至江浙,广为推行。种植方法及稻种、肥料由典农军教导使用,各地百姓当悉心听从朝廷典农卫授学,以提高亩产。”
“亩产9石?真的假的?”
“朝廷都有公告了,想来应该是真的,而且我听说前段时间朝廷召很多乡里里长、甲首前往金陵观稻。”
“我们村的甲首回来了,他们说这是真的,亲眼看到那沃野千里的皇庄,一亩多则10石,少则8石,大多都在9石左右。”
“苍天保佑,若是能亩产9石,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得赶紧回去问问我们村的里长,朝廷的种子什么时候拨下来,这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