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91章 新种子与水稻技术在大明推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 新种子与水稻技术在大明推广(3 / 3)

种了今年就不用愁了。”

乡民们一时间有的震惊,有的狂喜,还有的连忙跑回去,要马上回村里去询问新的种子和肥料什么时候运过来。

因为如今已经是五月底,正所谓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采取的是两季稻,春夏一季,秋冬一季,眼下刚刚收了春粮,马上就要种秋粮,一刻都不能耽误。

当下消息迅速广为传播。

到了六月初,朝廷把新收割的粮食重新进行了优质筛选,将大批种子运往江南。

要知道亩产1600斤,5000亩,光种子就有800万斤。

而通过专家技术团队的操作,每亩要用种子约4斤,也就是5000亩产出,能种200万亩地。

当然。

肯定要优选优种,把个大饱满的稻种挑出来留作种子,小一点的稻种就吃掉,并且打乱种植,不能同一亩地的种子留下来再种一亩,以此交替繁衍。

最后经过筛选,留了一半种子发往江南。

但即便如此也是狼多肉少。

宋代开始,太湖地区就已经开发出了上千万亩土地,到明朝时期土地更多。

这里水系发达,浇灌不缺水,以至于粮食产量丰厚。

现有的种子只能满足100万亩。

朝廷典农卫随即于六月份勘探土地,最终确定在无锡、吴县、宜兴、长兴、归安、吴江等太湖沿岸县城选出优质田地进行耕种。

同时他们在这里建立化肥站,由吴王殿下成立的化肥商行经营,在当地收购粪便、腐叶、骨粉、石灰进行土法堆肥,产出的肥料用麻袋装着送往各地种植的新田。

一时间苏湖地区热火朝天,在亩产1600斤的刺激下,到了七月份,大量水稻开始种植,从育种开始,这些都是以前农民们从未接触到的新知识。

唯一的问题就是闷苗没法进行。

因为闷苗需要大量的塑料薄膜,大明皇庄五千亩朱云峰还能提供,但这100万亩就实在没办法了,因而只能省去这个步骤。

但即便如此,多了其余步骤以及各类田间管理,也能大大提升产量,造福一方。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