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子,说是移风易俗,改变此前的官场陋俗。原是张相配合考成法,纠正官风提出来的。
草案进了西苑,皇上觉得不错,留中增补了许多。现在终于下发了。给我看看。」
沈万象双手递了过去,潘应龙接过来后指了指靠窗墙的座椅。
「千鹤先坐,本官还有事找你。」
「是。」
潘应龙翻开册子,随意翻了翻。
首先是用语方面,下级见到上级,正式场合称职务。
不明职务,文官叫大人,武官叫长官。文官行礼叉手作揖,武官行军礼,不得再行跪拜
官署不再叫衙门,正式叫某某官署,自称是本机关,或本单位。
公文往来也定了新制式。
必须采用标点符号,以及规定的文字,以前两日礼部和太常寺联袂签发的《大明公文典范汇集》为准。
《大明公文典范汇集》除了规定句号丶逗号丶问号丶分号丶冒号丶感叹号等十六种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外,还规定了从此必须用规定的文字。
此前的文字,从汉唐成熟开始,字体非常多,有的文人没暖事做,就喜欢编字玩,越编越复杂。
当然了,有人繁化,也有人简化。
简化字自古以来就有,文人也称其为俗体字。
大家使用的多半是俗成约定的字,有繁有简,变化多端。
不过很多文人无聊,喜欢玩文字游戏,觉得俗体字太俗,就是喜欢用繁体字,越繁琐生僻就越显得他有学问。
《典范汇集》后附一份《万历元年简体字表》。
这是礼部和太常寺在朱翊钧的督促下,于隆庆元年就成立了文字整理编修局,组织了大批文士,收集世面上出现过的简化字丶俗体字,然后几经修改整理,汇集成第一批简体字,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个字。
均为日常通用字。
文字整理编修局还在继续收集和整理简体字。
《典范汇集》规定,以后大明文武官署的往来公文,必须使用《万历元年简体字表》里的简体字。
然后报纸丶公文印刷的字体,也规定用宋体。这种字方便雕刻,很多工匠世代相传就是用这种字,不好意思叫秦体,就叫它宋体。
现在铜铅活字印刷开始盛行,在字体上也沿袭了此前雕版工匠的习惯。
《典范汇集》规定了公文的类型和格式。
公文类型分十二种。
决议,即资政局丶御前议政会丶内阁政务会议丶戎政府军务会议做出的重大决定事宜。
决定,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丶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丶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命令(令)。用于公布行政军事法规和规章丶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丶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丶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大致有内阁的政令,戎政府的军令,御史台的钧令,宣徽院的院令。还有六部诸寺的部令,五军都督府的督令。
公告,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以及意见丶通知丶通报丶报告丶请示丶批覆丶函和纪要八种公文类型。
每一种公文的适用范围,书写格式,都一一规定。
《典范汇集》中还特别强调,公文必须通俗易懂丶精简准确丶意思完整丶条理清晰。
还附有范文,看了范文你就知道,就是用白话文,不要再拽文用文言文。
不用多想了,《典范汇集》这些很新颖的内容,多半出自朱翊钧这位资深公务员之手。
十几年练就的武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潘应龙简单看完后,往桌子上一放,对沈万象说道:「你通知梁长史,组织召开顺天府全衙,现在叫全机关大会,认真学习下发的《典范汇集》,同时还要部署各曹深入学习的计划。」
「好的少尹,」沈万象嘻嘻一笑,「按照《典范汇集》我该叫少尹大人。要是梁长史问起什麽时候安排会议,怎麽回答?」
「刘尹巡视即将结束,滚单说后天回来,那就暂定在五天后。要是刘尹有其它安排,我们再说。」
「是。」
「还有一件事。」
「大人请说。」
「你去跑一趟镇抚司,找下镇抚使苏峰。说我想请他吃饭,中午丶晚上都可以,看他什麽时候方便,越快越好。」
「好的大人。」
文庙坐北朝南,面积大约有三十多亩,建筑面积约有十一二亩,有房屋二百八十六间。
院落共有三进,沿着中轴线往里走,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和第一进院落,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
再进去是大成门,以及大成殿为主题的第二进院落,祭祀至圣先师就在这里。
大成殿红墙黄瓦,下有月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
沈一贯抬头看了一眼。
没落了!
以前世宗皇帝时,前期还亲自来祭祀先师,后期虽不亲至,但年年都会派重臣阁老来祭祀。
可是隆庆元年后,不仅皇上不来,连官员代祭也不来了。
原本文官士林们还心中激愤,纷纷上疏抗议。
可是江南三大案,接着湖南等地陆续出现其它大案后,文官士林们再也不嚷嚷了。
至圣先师,对不住了,我们要先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名教和你老人家,就只好先苦一苦了。
沈一贯继续往前,从启圣门走进去,这里启圣祠为主的第三进院落,也是翰林院的所在。翰林院百十号人,散落在两厢的房屋里。
正中靠北的启圣祠,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圣先师的父母以及先代。现在连孔圣人的牌面都保不住了,他的父母以及先代就更不用提了。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
正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丶孔伋丶曾参丶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