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丶张载丶蔡沈丶周敦颐丶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隆庆二年,皇上就下诏,把孔圣人的先人搬回曲阜孔庙。其馀先哲和先儒之父,也统统送回各自的家庙祭拜。
理由是国家祭祀圣人,以及配享的先哲丶先儒是国事,但是祭拜圣人丶先哲和先儒先人,是各家之家事。
国事家事要分别开来。
于是启圣祠正殿和东西配殿被清理出来,成了翰林院掌院学士丶学士丶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庶务和典簿两厅的办公场所。
有人戏称,翰林院现在成了「文庙管理所」。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想不到曾经炙手可热,养才储望,被称为储相之所的翰林院,居然败落成这个样子。
沈一贯心里一点惋惜都没有,只是有些痛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认清形势,没有早点从这个臭水坑里跳出来。
他转到了启圣祠的后殿,掌院学士张四维在这里办公。
隔着半开的纸窗户,沈一贯看到张四维坐在里面,戴着一副玳瑁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迭文卷。
沈一贯出声叫道:「凤磐公!」
大人在元朝前是对父亲丶祖父的尊称。但是在草原民族却是用来称呼贵人和头人。
到了明朝中期,大人已经成了对官员的尊称。《西游记》丶《金平枚》以及当时士人笔记里都有记载。原因是元朝由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带来许多称呼的改变。
在作者心里,老爷有主仆之分,大人是尊卑之分。所以在新时代的称呼改变上,最后还是选了大人和长官两个词。
每个词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小姐,同志为什麽那麽拘泥。
满清用过的就不能用?满清除了阿玛丶格格之类,有几个是自己的?他们兴起于东北,奴隶社会,有多少自己的文化,还不都是学的明朝的?连八旗都是学得明朝卫所的小旗丶总旗,再把自己的奴隶制往上套。
以上针对部分读者的忿忿不平做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