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277章 相对平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7章 相对平等(2 / 3)

知识才能让他们的富贵长久,让他们成为贵族。

“乞利本天恩!”

“乞利本万岁!”

“乞利本……”

众人纷纷献媚,没有他们这群曾经的吐蕃中下层,更渴望成为贵族。

大唐之所以能成为各国百姓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因为其文化、强大。

对于高原上的许多人来说,象王转世刘继隆治下的陇右,就是曾经的大唐。

“先别急着道谢,能被送过去的人,也是有标准的。”

“只有节儿及以上的将领子嗣,才能被送往松州,每名将领限制一名子嗣。”

尚摩鄢这话说完,诸将纷纷顿住,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对尚摩鄢感激涕零。

瞧着他们的模样,尚摩鄢更加得意。

他相信凭借“就学松州”这个政策,就能让许多中下层将领奋勇杀敌。

反正西山八国还剩五个,而且南边还有广袤的土地等着他去征服。

拿下整块多康后,他或许也能向吐谷浑和更广袤的疆域扩张,取代如今的吐蕃,建立一个新的大吐蕃!

尚摩鄢的思绪已经飞远,不过他的想法,却通过松州的官道,送往了临州的狄道城。

“就学松州,他还真是敢想。”

冬月下旬,刘继隆身穿棉袍,站在临州大学的朱门前,脸上饶有兴致的阅览这封来自尚摩鄢手写的书信。

尚摩鄢的想法,就是组织一批学子去松州学习。

以每人每年二十头牛的学费,在松州就读小学和大学。

除此之外,每个月还将送二百只羊前往松州,作为这群学子的吃食开销。

“节帅,您不会真的同意吧?”

站在刘继隆面前的参军崔恕忍不住询问,脸上写满担忧。

对此,刘继隆则是笑道:“有何不可?”

“唯有文化,才能替我们征服整个吐蕃。”

“可若是他们学了我们的东西,然后来对付我们……”

崔恕眉头紧皱,十分担忧。

相比较他的紧张和担忧,刘继隆却并不担心。

“趁机将书上“百族同源”的概念灌输给他们,然后拉拢其中值得培养的学子,扶持有能力的学子,这难道不好吗?”

“不过你担心的也有道理,所以部分学科是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的。”

“这样吧,到时候我让斛斯光重新修建一座学校,专门用来教育他们。”

“物理和地理、化学这三门学科,我会适当删减,只让他们学到吐蕃现有的层面。”

说完,刘继隆将书信合上,递给崔恕道:

“告诉他,可以送来,但第一批人数必须限制在三百人以内。”

“是!”崔恕应下,随后试探着看向临州大学的朱门,似乎想透过这扇门,看到门内的景象。

临州大学已经修建招生四年了,距离毕业只剩一年时间。

这所学校的生源,都是刘继隆亲自从各所小学招募而来,被选入的概率很低。

第一届不过五十余人,第二届一百余人,第三届二百余人,第四届同样二百余人。

看似倍数增长,但其中容纳的人数有限,崔恕觉得在不扩建的情况下,这所大学最多能容纳一千人。

想到这里,崔恕很好奇这所每年只能走出二百人,明年甚至只能走出五十余人的学校,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能让自家节帅沉迷做了四年教习。

“好奇?”

刘继隆忽然开口,崔恕反应过来后,当即摇头道:“没有,下官只是看看。”

“呵呵,没事,好奇是正常的,他们距离毕业也没有多久了。”

“等他们毕业之后,你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了。”

话音落下,不等崔恕继续询问,刘继隆便要转身走入学校之中。

见状,崔恕连忙作揖道:“节帅,长安的进奏院送来了消息。”

“什么消息?”刘继隆驻足回头,崔恕闻言说道:

“至尊以兵部侍郎郑颢为河南尹,荆南节度使白敏中入京为相。”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邺兼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此外,昭义军节度使毕諴担任宣武军节度、宋亳观察等使,杜审权为礼部尚书。”

随着李漼掌握权力,他自然是要用那些曾经支持过自己,且有能力的重臣。

他所选用的这些人,都算是不错的官员,哪怕能力平平的杜审权,也素来以清廉闻名。

不过白敏中与郑颢不和,所以李漼将郑颢调离长安,将白敏中调入长安。

白敏中重新为相,这对于刘继隆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当初他在西川时,就把陇右弄得有些难受,偏偏他还不把事情做绝,不给自己任何把柄。

自己好不容易利用郑颢将他赶到荆南去,现在他又回到了长安。

如果大唐局势稳定下来,这厮肯定要开始针对自己布局。

想到这里,刘继隆饱含深意道:“我们这位新至尊,似乎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可下官听闻这位至尊登基不过三个月,先帝国丧未过,便已经在宫内豢养怜人与乐班了。”

怜人与乐班,这算是晚唐及五代十国这段时期里,十分活跃的一群人了。

宠信怜人导致灭国的人不在少数,李漼虽然没有导致大唐灭国,但他铺张浪费的举动,确实加快了大唐的衰败。

不过性格是性格,能力是能力,就李漼任用裴休、白敏中这点来说,他算是选对了人。

只是裴休和白敏中毕竟年老,又能为他裱糊几年呢?

相比较晚唐的名将,宣宗之后还比较出名的臣子,数量可以说少的可怜。

或者说,由于世家对科举的把控,以至于庶族都很难出头,许多有才学的人都难以冒头,这才导致了晚唐名臣凋零。

刘继隆摇了摇头,不再想唐廷的内部制度问题。

毕竟相比较唐廷的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