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群反叛者,殷受的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虽然他并没有总结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之类的至理名言,但不妨碍他用“在座各位都是垃圾”、“没有一个能打的”这种心态,去谨慎小心面对四面八方的敌军。
朝歌与四方诸侯合作多年,对彼此的力量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了解,至少也有个百分之八*九十,只是曾经大家一致对外,如今却齐齐转向瞄准了他们的王,盯上了那个最高的位置。
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即使北伯侯站到对面,大家的胜负也只是五五开,四方诸侯能安稳这么多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整个王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直掌握在殷受手里。
不然他们能好心做慈善吗?!西岐那边对西伯侯的称呼可一向是“王”、“先王”啊!但凡能打得过,早八百年前就换自己上了,还能轮到阿明来搞事情?
但数量并不是绝对的,武器、将领、天时、地利、谋略……各种因素都会决定战争的成败。
虽然大家都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选个宽敞地方,直接正面上,但是殷受有着超前的战争意识,身为君王,他也理所当然的想要尽可能降低己方的死亡率。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尽管已经陷入了被三方包围的境地,却没到最糟糕的时候,这不还有一个送上门来被利用的吗?
他的目光转向“忠心耿耿”的新任北伯侯。
要说他相信苏护,恐怕连苏护本人也不会相信,不过无所谓啦,真心投诚与假意蛰伏区别不大,殷受从来没打算把这头老虎放在身边,扔出去对敌,不管对上哪个都是杀伤力拔群!
枪打出头鸟,最先叛乱的东伯侯也是被打压最狠的,鼎鼎有名的闻太师坐镇军中,另有两位出色的将领在旁辅佐,都是当初北海战场上提拔*出来的,能力有目共睹。
南边和西边的叛乱几乎是同时发起,朝廷反应不慢,早有心理准备,出征的将领是殷受拍板,决定的可谓相当迅速。
自小跟着闻太师学习文稻武略,殷受学什么都快,这些东西并不能带给本人多少成就感,但是好处也终于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他对军队了如指掌,即使亲自上阵指挥也是得心应手,毫无障碍。
顺手把苏护扔出去帮忙对阵南伯侯,殷受并没有给他中央军队的指挥权力,在这个时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诸侯与天子的军队之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政,连苏护本人都没有意见。
因为两支军队合围进攻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时间是天光大亮,场地是开阔平原,打起仗来就一个字:“干!”
二话不说向前冲,开始最原始,最野蛮,最血腥的厮杀!
基因里的战斗因子还没有被时间磨平,在最古老的时候,为了生存,为了争夺资源,每个人都是从无数的厮杀中挣扎求生,无论男女。
即使如今没有过去那样资源紧张,土地被开垦,每年都播种收割,人数却也随之上涨,外界的蛮夷时刻虎视眈眈,双方都是经历过无数对外战争的兵卒,打起来也是棋逢对手,难舍难分。
南边战场陷入胶着状态,一时难分胜负。
殷受早有预料,并无其他反应,只让人调集粮草,按时送往。
他本人,则决定亲征西岐!
——————————————
“啊……他要来西边战场吗?”阿明执笔的手停在半空,像是有些出神,直到笔尖的墨水滴落到纸面,才终于想起来似的,写下“已阅”二字。
倒也没多少惊讶,毕竟是一看就能猜到的事情——国之大事,唯戎与祀。但凡君王不是老的提不动刀了,在这种三方叛乱的时刻,都必须上战场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展现自身实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东伯侯叛乱较早,也是最早派人去平乱的地方,时间已久,战场趋近稳定,临阵换将的弊端谁都知道,除非逼不得已,局面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则他绝不会去。
“父亲向来与西岐交好,姬昌在世时他们既是好友也是亲家,虽然他得知了真相,但罪魁祸首已死……如今西岐在我手上,自然是一笔勾销。”
“父亲表面上是臣服于朝歌,但若是放他来了西边与我对阵,无异于将杀人的刀递到了对方手上。”
究竟是为王上驱使,剑指叛臣,所向披靡,还是刀锋后转,刺向主人,都不过在他一念之间……
阿明面上含了零星笑意,对这个结果心里未尝不高兴,是高兴于自己所料不错,还是高兴能有机会见到某人,并不重要。
“风险太大,他可没那么傻。”
她正经的话语里提及那个人,总含着半点娇意,琢玉感到一阵牙疼,像是糖吃多了的时候,那种甜到发苦的腻,还有点齁嗓子。
又甜又苦,就像是阿明对待殷受的态度——明明比谁都喜欢,下手却比谁都狠,都不留情面。
拽回发散的思绪,她跟着阿明的话思索,“把你父亲置之不理也不是什么好主意,毕竟要给天下投诚的人做个榜样,”就算明知道心思不纯也不能把苏护怎么样,还得重用,除非他想把其他人全部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天下诸侯数不胜数,一向以四大诸侯为主,但江山风雨飘摇,底下人自然各有心思,绝不可能铁板一块,能招降尽量招降,并不是各个都非杀不可。
这样一想,不得不说阿明这一招是真的损,有没有用处还不清楚,至少恶心人的目的是绝对达到了。
现在苏护就像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吐不能吐,想咽也咽不下去。
种种可能对比之下,把人扔到南边战场是个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