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见就是亲证了,这是不容易的。起码我们是观,就是比量,我们至少对影像的一种观察、对真理的随顺,叫作观。观就是比量,“是名毘婆舍那。”
这个观,蕅益大师在解释《楞严经》时,对这个观他提出两句话,就是说,观——观察真理,对我们内心到底产生什么作用呢?他说: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凡夫的心整天观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么去追求快乐,怎么赚钱,对不对?弄得自己伤痕累累。
现在你逆向操作就好,就用你打妄想的心来观真理。观真理的时候你就是一种净法熏习。就像我们以前经常去厕所,受了厕所味道的熏习,衣服上就会染上厕所的味道。现在没关系,因为你的这件衣服,本来就没有味道,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你现在逆向操作,跑去佛堂熏习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这样观你到底懂不懂,你只要数数熏习,不思议熏,你的内心就不断变化。修习止观不要求速成。古人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长,但是每天都在变大,就是靠平时的点点滴滴。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来,你没有背文字相你怎么观呢?文以载道,这个道在文字里面。
比如说,你要观修无常观,说我要对无常怎么理解,第一个你就要背。说:喔,我们今生决定要死,你要把这个背下来。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这样你得到第一个理解:不管怎么弄,你一定要死亡,没一个例外,迟早要来;第二个,死亡是不能规划的,随时要死。你不可以说:“我人生先快乐地玩个三十年,再来规划死亡。”人生不可以规划,死亡到来的时候是没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规划;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除了佛法以外,其余毫无意义。
所以你这个无常观智慧的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导,要不然你怎么修无常观呢?我们的心中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心中只有烦恼。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给我们,这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法。佛陀他觉悟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他不能直接输送给你,不可以!因为你也消化不下去。
所以佛陀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他就走了。他说:没关系,我觉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里面,你把这个文字好好观察,这个道理就会输送给你,它就可以 transfer(转移)到你的心中去了。所以佛陀走了以后没关系,佛陀的道留下来了。
你把佛陀的文字细嚼慢咽,不断地观,不断地观,欸,这个文字相就会把道理释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过文字的桥梁送到你心中,叫作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你遇到事情就知道:哦,你的心心与道合,你跟无常的道理相应。这个时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什么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这个道理跟你完全相应,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真的是这样。
我自己学唯识的体验,唯识学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定义。譬如它讲因果,它不讲因果,它讲异熟果。为什么它不讲因果?因为它的果报是变来变去的,还没有得果报之前它有很多的变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讲因果。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把唯识名相的基本定义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时候,像我现在年纪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记不起来,但是我那个道理不会失掉。
比方说,你吃甘蔗汁的时候要先有渣,对不对?你必须把那个渣咬一咬,嚼一嚼,才能把汁吃下去。但是你把渣吐掉的时候,那个汁不会失掉。你透过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纪大,有时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来,但是那个道理不会失掉。道跟你的心相应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透过文字,除非你要表达给别人听。但是你刚开始要得到道的时候,就要文字相,就这么回事。
所以修观的时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须把这个文字相的影像现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道。
我们总结,把《广论》所说的般若自性再顺一顺。就是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它是无分别住的;观,是对于道理的思惟观察,它是有分别住的。这个地方不一样。
庚二、趣入修习般若方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
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
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首先佛菩萨讲出一个譬喻说,俱胝,俱胝就是亿,廋他就是兆。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做了很多的功课,我们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种种的善法,这样的行门,但是如果你没有用般若空假中的智慧来引导自己,你就象是一个盲人。盲人没有眼睛,他往东走、往西走,怎么办呢?就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你怎么走就怎么走,完全没有一个引导者。
那么这个人,“路且不知岂入城”。他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他现在要布施,他就布施了;他要持戒,就持戒了,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情绪在变化。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讲是修菩萨道呢?因为他进不了涅槃之城。他要走哪一个道路都不知道了,怎么可能进得了城呢?
一个人要有道才有灭,修道入灭。没有一个佛菩萨说是不看教理,结果他成佛了,不可能!你连上路都没有,怎么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你不研究佛法的道理,你就像是一个盲人一样,整天在原地打转,积集善业。
这个地方的合法就是:“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这个五度,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一样,你不可能成就菩提,顶多就成就人天有漏的善业。
我们六度即将讲完,诸位!我们可以慢慢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