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女生耽美>佛法修学概要> 第42章 《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五)(6 / 12)

麻烦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号冲得过去冲不过去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充满变量。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错综复杂。佛陀,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后,他才给你授记说:你会怎么样。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给你授记的。你没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会发生任何事情,连佛都说不准,真的佛都说不准。

如果你一定要求往生的话,其实你对自己要很了解。我看很多人对自己不见得了解,为什么?你很少静坐。你看我们很矛盾,有没有觉得我们对别人很了解?你隔壁的人是什么心态,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讲一个小时这个人怎么样,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没有回光返照。你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烦,因为你遇不到圣人,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文殊菩萨说:“你前面三年,给我老老实实地拜忏;后面三年给我修四念处,再后面你念佛就够了。”其他都别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铺好了。你很幸运,生长在佛世,生长在圣人出世的地方。

但是,到了末法时代,你还蒙着眼睛到处走的时候,就糟糕了,因为没有圣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学这个法门干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你这没有医生,药你都乱吃,现在大家都乱吃药了,你不能凭感觉在修行。

佛陀没有说法,什么意思呢?《金刚经》说的,你说佛陀有说法就谤佛,佛陀没有说法,那这个法怎么来的呢?佛陀是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个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说的,所以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他就讲一句话出来,这个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缘,但事实上没有。每一句话都是你需要他才说的,所以佛陀没有说法。

那么从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法是用来治病的。诸位!你没有事的时候会吃感冒药吗?不会,对不对?所以怎么为自己调配药,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议你每天要有个静坐的功课,你就会慢慢了解自己,你那个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尔把它调整一百八〸度,看看你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它是怎么活动,喜欢往哪里跑,它有一个轨道的。

其实我们内心里,你慢慢会发觉它有一个习惯性的轨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人的内心的活动,它的确有习惯性的活动,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要把那个脉动抓出来,你就知道你问题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减少很多自我摸索的时间,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佛法修学概要》已经讲很多)你就知道自己最需要、最迫切的是哪一块。所以当《佛法概要》学完以后,接下来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怎么做取舍,这个就是诸位的工作。

还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我不知道诸位的根机,有些可能是圣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时代出世,你的对治法门要越多。你会在这个时代出生,某种程度你是共业,这个法,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越重的时候,你靠一句佛号就越不够。

诸位!你看看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有变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净土的概念,它很简单,他叫你“一心归命”就够。你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导大师讲来讲去,都在讲这个概念,“一心归命”四个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么时代?唐朝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

唐朝过去了,宋朝永明大师慢慢提出了“有襌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他也同意“无禅有净土”,他提出两个概念。

宋朝过去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很少有祖师提到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观事修了。

祖师在演变一个法的时候,都不是随便的。他一定知道这个众生的平均值已经变化了,因为你这个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嘛,上契〸方诸佛实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变的。你不能说,这个道理跟那个道理不一样,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们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契机性就不一样了,在取舍。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的〸三代祖师,比较一下,你会发觉有一些变化。越到末法时代,开的药就稍微多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你们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药已经不够用了,药轻病重,早期开的药已经不符合后世人使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代祖师,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断地要调整。如果说佛法没有契机性,那历代祖师通通不要了。

有些人说:看佛经就好了。这句话不对。佛陀是原则性的开演,祖师是有时代背景,他会做微调。祖师在这个时代出现,他知道怎么调整你这个药方。看祖师的法是契机,看经典是契理,这两个都有需要。当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师。蕅益大师说:你看看祖师,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规”,佛在世的时候是怎么教弟子的。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我还是不明白,就是说像我们在家居士,那按照师父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根器,来排一个适合自己修的法门。那我们在家居士如果真的是配药配错了,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到底配的药是对是错?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师父答疑】你起码大方向不能错。我们的根机是这样子,你的药至少在你的吸收范围,你不能落差太大。至少你要知道,你是属于理智型的,还是感性型的,这至少你知道吧?理智型的,你要多鼓励自己,观众生的苦,扩大胸量;你是感性的人,你又观众生的苦就完了。所以悲增上菩萨,佛陀说悲增上菩萨不能修太多的慈悲观,因为你这个根机已经往慈悲方向跑了,你又修慈悲观,修到最后你干脆净土不要去了,陪众生流转算了。所以你这个就是对治嘛,要合乎中道。就是说,至少你大方向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