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骂它,骂到最后——干脆我不要念佛了!心灰意冷时要鼓励:你做得不错,至少你还可以念〸句佛号,很专注,比那些不想念佛的好多了。所以你需要鼓励的时候,你就不要吝惜给自己鼓励,真的是这样。修行调心之道,只有一个原则:保持中道。你的这颗心这个时候已经脆弱了,你就不要再去骂自己了,给自己一点掌声;你自己太高慢的时候,诃责自己:我还有很多不足。
所以说你现在学《佛法修学概要》,等于是多了很多沟通的工具。你掌握很多工具,怎么用,那就看你的经验。慢慢跟你的内心打交道久了,你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引导自己,让它慢慢地保持进步。
不要再用强迫的方式来要求自己做功课,没有效果的。要引导自己,就像你去引导一个小孩子一样,他有些时候需要鼓励,有些时候需要诃责。你学那么多法门,就是跟自己做好沟通,应该调伏就调伏,应该引导就引导。就是这么回事,这叫善调其心。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请问在《楞严经》里面,二〸五位菩萨有介绍他们的修行,他们是怎么修行……?
【师父】成就圆通的。
【学员提问】对!那我的问题就是想问师父,我们可不可以用《楞严经》去调伏我们自己的妄心,让我们可以回到比较清净的本性?感恩!
【师父答疑】《楞严经》它主要是正念真如,就是回到自己的清净心,但是它在回家的道路,开出二〸五条。你可以从眼根回家,你可以从耳根回家。当然我们比较喜欢耳根,因为耳根它的功能比较强大。从耳根回家就是反闻闻自性,就是你为什么能够听得到声音?我们以前是“循声故流转”,我们耳根是向外攀缘,所以流转。现在是逆向操作,就是你这个听到音声的功能,那个明了性,你从什么地方来?一直找,找到最后,喔!原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楞严经》它二〸五圆通,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其实都是回家的路,只是它选择的路不一样,它意思就是说你都可以选择。
不过,《楞严经》我们就不采用它二〸五这个圆通,不采用,我们只取用它的道理。因为我们的所缘境只有一个佛号,而它的所缘境不一样。耳根它的所缘境,就是专门听耳根那个闻性。所以一般来说所缘境要固定,但是你可以用它的道理,那个正念真如——“本来无一物”的道理。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有安住的作用,但是它的过程我们不用。它的过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忆佛念佛,所缘境不同。我们可以用它那个思考模式来调伏,我们引用它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引用它的所缘境。
你学少林派的武功,他学武当派的武功,对不对?你打少林派有少林派的拳法,武当派有武当派的打法,你不能学他的,因为他那个招式起式不一样。但是你可以学学武当派它武功的道理,那个道,它一定有个道理。他这个打法打出来之前,有些人是属于刚的,有些人是柔的,他太极拳是柔式的,以柔克刚的,它一定有一个道理在摄持这个拳法的。那么你打少林寺的,你就不可能去学武当派的打法,因为这两个打法招式不一样,但是你可以参考武当派的道理来加强你少林派的拳法。这样懂吗?这样比喻可以清楚吗?这系统不一样,你这个 APPLE 的跟 SAMSUNG 的系统就不一样。
【学员提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怎么说他……
【师父答疑】他是走自力法门的。
【学员提问】他是什么?
【师父答疑】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很多人以为说跟念佛一样,其实不同。诸位你要知道,来,我告诉你。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两个:一个能念的,能听的是耳根,对不对?你听到是能听的耳根;第二个,你所听的佛号。净土宗它关键在你所听的佛号,注意在那个音声,因为它代表佛陀;《楞严经》它只是用音声带动你的耳根,它重点在于我为什么能够听到音声。
【学员提问】是不是观无生啊?
【师父答疑】是的。两条路不一样:一个是注意那个所听的佛号;一个是注意那个能听的耳根,这两条路不一样。
【学员提问】但是如果我们是要回家的时候,不是要用这个耳根吗?都摄六根就是要在……
【师父答疑】但是问题是你没有用耳根,你回不了家,关键在这里。这就路还家,你当初流转的时候,本来是清净心,对不对?然后就从六根里面跑出来了嘛。那你要回到家,你要照原路回去,这是为什么说你要就路还家?因为你当初离家出走的时候,是从心里面——从六根里面离家出走的,现在你回家也要透过六根回家,叫就路还家,找到你原来的路回去。
【学员】好,谢谢!我回去想一下。(众笑)
【师父】诸位!你在修行的时候要注意,圆修跟杂修不一样,题目不能换,所缘境不能换,对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音声不能换,但是你可以参考有些道理,帮助你调伏引导。假设我们是少林寺的弟子,我们只有打自己的拳法,但是你可以参考武当派、峨嵋派他们的这些好的道理,充实少林寺的打法,这个叫作圆修。题目没有换,所缘境没有换,目标没有换,但是引用别人的道理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如果你连题目都换了,那叫杂修,那就不对了。
我个人是这样想的: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最好把净土的东西先学一学,学个三年再来看其他的。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不建议你看太多东西,因为你的根本法宝要先建立起来。佛教的法门真的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路头,真的,每一个所缘境都不一样,过程不一样。
所以我会建议对初学者加以保护,少看其他的东西,先把对净土的皈依的心建立起来。好,你可能花三年或者五年,你对阿弥陀佛的佛号,对净土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