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饶:“千岁饶命!万事皆顾及王爷颜面!”
太子亦怕铸成大错,及时收手。褒拟含冤忍辱,满眼泪痕,奔回琼台深处,心知此番乃是太子为其母报仇,更是泪如雨下。宫娥们柔声安慰:“娘娘不必过于悲伤,一切自有王上裁断。”
正当此时,幽王退朝归来,径直步入琼台,见褒拟蓬头垢面,梨花带雨,关切问道:“爱妃今日缘何素颜薄饰?”
褒拟紧紧拽住幽王衣袖,泣不成声,陈述:“太子率人闯台摘花,妾身从未冒犯于他,甫一照面,便遭其侮辱殴打,若非宫娥苦苦劝阻,恐怕早已命丧当场。恳请我王主持公道!”
幽王内心清明,明知端倪,对褒拟道:“爱卿未能及时朝见王后,才有此变故。此事实乃王后指使,而非太子本意,切莫误会他人。”
褒拟泣诉:“太子为母复仇,其意不除妾身誓不罢休。妾虽卑微,但承蒙圣恩,如今已有六个月身孕。妾之一命,关乎两条生命。恳求我王准予出宫,保全母子平安。”
幽王心疼抚慰:“爱卿且安心养胎,此事朕自有处置。”
即日,一道圣旨震动天下,太子宜臼因“勇而无度,悖逆不逊”,被贬至申国,听凭申侯训诫。东宫诸师辅佐无功,一同革职。太子欲入宫申诉,却被幽王严令宫门不得通报,只好黯然离京,踏上申国之路。申后久未见太子身影,经宫人禀告方知已被贬谪,顿时孤掌难鸣,每日沉浸在对丈夫的怨怼与对儿子的思念中,泪水相伴,日子煎熬。
时光荏苒,褒姒怀胎十月,终诞下麟儿,幽王视若珍宝,命名为伯服,由此衍生废嫡立庶之意,只是苦于缺乏合适时机,不便开口。
虢石父洞悉幽王心思,便与尹球共谋,秘密向褒姒进言:“太子既已远赴申国,理当立伯服为储。内有娘娘枕边吹风,外有我二人竭力相助,此事何愁不成?”
褒姒听闻,欣喜万分,答道:“此事成败,全赖二位大人操持。若伯服能登上储位,他日天下福祉,必有二位的一份。”
自此,褒姒暗中遣派心腹侍从,日夜监视申后一举一动,宫门内外,皆设耳目,任何动静皆无遗漏。
而申后孤独无助,整日以泪洗面。一位忠心老宫人深知其苦楚,跪地道:“娘娘若思念殿下,何不修书一封,秘密送往申国,令太子上表认罪,或许能打动万岁,召回东宫,母子团圆,岂非美事?”
申后哀叹:“此策虽善,却无可靠之人传递。”
宫人献策:“奴婢之母温媪精通医术,娘娘可借口生病,召温媪入宫诊脉,托她将书信带给奴婢之兄,必能安全送达。”
申后采纳建议,写下一封饱含辛酸的信函,其中大致言道:“天子昏聩,宠溺妖姬,致我母子分离。如今妖姬产子,宠爱愈盛。望太子上表自责悔过,祈求父王宽恕。若能重返东宫,母子团聚,再做长远打算。”
书信完毕,申后假称病卧榻上,唤温媪入宫把脉。消息很快传至褒妃耳中。
褒妃推测:“此举必有传递信息之嫌。待温媪离宫之时,定要搜查,方可知晓真相。”
温媪按约定前来正宫,宫人早已提醒其行事小心。申后假装诊脉,暗中将书信交给温媪,嘱咐其务必连夜送达申国,不可耽误。
温媪怀揣书信,手捧赏赐的彩缯,欣然离宫,却在宫门口被值守宫监拦下,追问彩缯来源。
温媪解释:“这是王后赏赐给老身诊脉之酬劳。”
宫监追问:“可有夹带其他物件?”
温媪矢口否认,但宫监坚持要检查。温媪躲闪不定,越发引起宫监怀疑。众人一拥而上,强行搜身,最终从她怀中搜出了申后的密信,立即将温媪押往琼台,报告给了褒妃。
褒妃打开信件,怒火中烧,命人将温媪关押在空房中,严密封锁消息。同时,她亲手将申后所赐的彩缯撕成碎片。不久,幽王进宫,见桌上碎缯遍布,询问原委。
褒妃含泪控诉:“妾身身陷深宫,有幸蒙受宠爱,却因此招致正宫嫉恨。更不幸诞下子嗣,遭受更深的猜忌。今正宫私书太子,信中言‘别作计较’,显然心怀叵测,欲图谋妾身母子性命,恳请王上为妾身做主!”
话说至此,褒姒手中呈现申后亲笔书信,幽王一眼辨识其字迹,追问传递之人。褒姒淡然一语:“那人便是温媪,此刻就在外头。”幽王听罢,不待分说,拔剑而出,寒光一闪,温媪瞬间化为两段。旁有诗云:
未传深宫半纸书,先洒冤魂血霜刃。
他年若问废储事,温媪堪称首功人。
夜幕降临,褒姒又在幽王面前施展娇态,泫然涕泣:“贱妾与伯服,生死悬于太子之手。”
幽王安抚道:“有朕在,太子又能如何?”
褒姒哀婉道:“我王千秋万岁之后,太子必将成为君主。而今王后在宫中日夜咒诅,若他日母子权柄在手,妾与伯服恐无容身之地矣!”言毕,不禁悲从中来,抽泣连连。
幽王思索片刻,坦言:“朕欲废黜王后与太子,立你为正宫,伯服为东宫。唯恐群臣反对,该如何是好?”
褒姒怜然言道:“君主之命,臣子当遵从;反之,则为悖逆。我王只需晓谕群臣,看其公议如何应对。”
幽王颔首赞同,即夜,褒姒暗遣心腹通知虢石父与尹球二人,预做明日对策。
次日,朝堂之上,早朝礼毕,幽王昭告公卿上殿,直言问罪:“王后嫉妒咒诅,难以为天下母仪典范,是否该将其拘禁问罪?”
虢石父奏对:“王后身为六宫之主,虽有过失,不可轻易拘问。若其品德不堪重任,仅需下旨废黜,另选贤良淑德之人为后,实乃社稷之福。”
尹球紧接着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