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玄幻魔法>纵横列国策> 第三回犬戎席卷镐京城,周室动荡平王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回犬戎席卷镐京城,周室动荡平王迁(3 / 5)

回应:“今日无论生死,誓要与犬戎一决雌雄!”言罢,他亲自冲锋在前,试图以个人的勇猛激发全军斗志。

这场突如其来的伏击战,犬戎的策略布局精密,利用地形优势,内外夹击,使得郑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战场上,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每一次碰撞都激起火花四溅,震耳欲聋的呐喊与兵器交击之声交织成一首悲壮的战歌,那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直让人血脉偾张,心绪澎湃。然而,郑军终究因为仓促应战,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最终只能在重重包围之下溃败而逃。

戎兵穷追不舍,直至三十里外才撤回。

掘突整顿残兵,对公子成愧疚道:“孤不听卿良言,导致战败,如今该如何应对?”

公子成提议:“濮阳距离此处不远,卫侯姬和经验丰富,何不投奔于他?郑卫联手,或许能够达成复仇心愿。”掘突采纳建议,决定前往濮阳。

约行两日,前方尘土飞扬,众多兵车如墙而至,当中一位诸侯,身着锦袍金带,面容苍老,银发飘逸,俨然一副超凡脱俗的神仙姿态,此人正是八十高龄的卫武公姬和。掘突见状,连忙停车高呼:“我是郑国世子掘突,犬戎侵犯京师,家父阵亡,我军又败,特来寻求援助。”

卫武公拱手宽慰:“世子无需忧虑,孤将以举国之力勤王,听说秦、晋两国的兵马也将很快到达,有何惧怕犬戎之辈?”

掘突沉稳如山,一手挽住车辕,决然掉头,重返镐京,仅二十里之外,便分兵布阵,暗藏锋锐,左右结寨,森然壁垒,恰似一双铜铸铁铸的巨爪,牢牢扼守在通往京城的咽喉之道。

探马疾驰而返,火急禀报:“西隅之上,金鼓震天,车轮轰鸣,一面绣旗猎猎招展,其上赫然书写着一个傲视乾坤的‘秦’字。”武公闻言,眉宇间闪过一抹赞许,低声道:“秦虽附庸,却因戎俗熏陶,其士卒刚猛剽悍,实乃犬戎心中之刺也。”话语未落,北境探子又疾步闯入:“晋国雄师已至,已在北门构筑营寨,严阵以待。”武公听罢,不禁抚须而笑,眼中闪烁着振奋:“秦晋二强并肩而来,大事可期矣!”旋即差人飞报两国君主,瞬息间,秦襄公、晋侯皆至武公帐内,相互慰劳,互诉辛劳。

众人瞩目之下,一身缟素的掘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二君询问其身份,武公慨然答曰:“此乃郑国世子,肩负国仇家恨,矢志复仇。”随之将郑伯遇难,幽王罹难的惨烈经过娓娓道来,二君听罢,无不黯然神伤,长叹连连。

武公低眉垂首,谦逊道:“老朽年高智衰,唯知忠义二字,不敢推诿。今日荡涤蛮夷,实仰赖列位之力。然此刻情势之下,欲问诸君,有何良策,可破敌于顷刻?”

秦襄公目光炯炯,智珠在握,徐徐道:“犬戎之流,贪图不过金银女子,以为我等兵马新至,疏于防范。今夜三更,我等可分兵三路,东、南、北三方同时进击,故意空出西门,予其一线生机。届时,郑世子率精锐隐匿于西门之外,待其败逃而出,猝不及防之际,予以致命一击,如此,胜负之局便在我手矣!”

武公抚掌称妙,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此计之巧,恰似黑夜繁星点破迷雾,智慧之光熠熠生辉。四周虽烽火连天,却掩盖不住智者运筹帷幄。

话锋转换,再谈申侯闻四国兵马压境,心头狂喜若春雷乍响,秘密与小周公咺研议:“待敌攻城之际,此处开门响应。”于是巧施离间,劝犬戎主先遣右先锋孛丁率部分兵力押送宝货财帛回国,削弱其军力;又怂恿左先锋满也速倾巢而出,率军迎敌。犬戎主信以为真,依计而行。

满也速雄踞东门外,与卫军对峙,约定次日决战。谁知三更时分,卫军突袭其营寨,满也速骤然跃马提刀,却发现戎兵四处溃逃,独木难支,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此时,三路诸侯趁夜破城,申侯早已设下圈套,城门洞开,三军一涌而入,无人抵挡。

犬戎主梦中惊醒,跨马疾奔西门,仅带少数亲随。未曾想,途中遭遇郑世子掘突截击,身处绝境,幸得满也速收拢残兵前来支援,一番激战后才得以突围。

黎明时分,掘突并未穷追不舍,而是率军入城与众诸侯会合。与此同时,那位曾艳冠群芳的褒姒,不堪命运剧变,自缢身亡。胡曾先生有诗叹曰:

华美宫廷曾母仪天下,如今沦落异域做蛮妇。

终究难逃悬梁之苦,怎比当初身为宠妃乐逍遥?

申侯设宴款待四路诸侯,席间首席卫武公放下筷子,起身道:“国家破碎,君王陨落,此刻岂是吾等把盏言欢之时乎?”

诸侯们闻此,纷纷起身拱手,齐声道:“愿聆听教诲。”

武公神色庄重:“国不可一日无君,现今故太子尚在申国,宜迎立为王,诸位以为如何?”

秦襄公接口赞许:“君侯此议,正是文、武、成、康之遗志再现。”

郑世子掘突亦挺身而出,慷慨陈词:“鄙人虽无尺寸之功,但迎立新王一事,愿竭力效劳,以继承先司徒之宏愿。”

武公听罢,欣喜万分,举杯嘉许。席间,众人迅速拟就表章,备妥銮驾,各国皆欲派遣兵马协助。

然而掘突淡然一笑:“此次并非赴战场,无需大军压阵,单凭本国兵马足矣。”

申侯慷慨表态:“鄙国愿献车马三百乘,为太子保驾护航。”

次日,掘突启程前往申国,迎接太子宜臼登基为王。

宜臼在申,整日愁眉不展,未知国舅此行成败。忽闻郑世子携带申侯及诸侯联名表章,奉迎自己归京,不禁心惊。打开表章细读,始知父王幽王竟遭犬戎杀害,顿时五内俱焚,痛哭失声。掘突劝解道:“太子当以江山社稷为重,早日登基,安定人心。”

宜臼拭泪道:“孤今背负不孝之名,事已至此,唯有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